實際參加完之後,我覺得這五天其實就是一趟「內心的旅行」。就很像平常下班之後,我們會想要選擇如何放鬆跟休息一樣。直覺可能都是看電影、出去玩、唱KTV、跟朋友聚會、追劇、打遊戲、運動等等。但當我真的靜下心來,常常我其實知道現在自己最需要的,是睡眠、或好好吃一頓飯。或者當越來越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後,我可能需要的是:「一段自己的時間,把最近的感受整理一下、寫下來,或看一本我喜歡的書、刻意的放慢腳步」。
這四位大師對於我們後生晚輩能輕易學習到正念,均有莫大的貢獻。然而除了這四位,當代正念得以發展,還有全球很多師長齊心齊力的付出與推動,有的人很有名氣,有的人沒沒無聞,我們都由衷讚嘆與感謝。
呼吸覺察練習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正念練習,幫助我們培育不假外求的安穩。無論站著、坐著、躺著都可以做,在搭車、坐捷運、等電梯等等的空檔都可以做。從呼吸開始覺察,是我們最常選擇的入門方式。呼吸,誰不會?是的,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但是通常當我們會注意到自己「正在呼吸」,
時值國小暑假,身為老師的我卻也不想虛度。即使生活步調已轉徐緩,我依然習慣每天安排至少兩項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任務。上星期,我在數字油畫練習的每個當下學習領悟。
我在心中默默地許下目標,希望今年止語營的靜坐時間能比去年更長。靜坐時,領受身體的變化,呼吸進出身體,念頭想法紛飛,有時昏沈嗜睡,有時腰痠腿痛。嘗試帶著中性的態度去觀察,不立即推開或抵抗這些感覺,體驗所有的感覺,都經歷升起、停留、轉換、消失的過程,即便是腿痛也不會定著不變,伴隨呼吸進出身體,可以感受疼痛的程度以及範圍,也在不停地轉化,有時增強,有時稍減。
當代正念與傳統在許多地方是不相同的,例如:發展歷程、核心目標、進行方式、老師的特質、師生之間的位階、課程對外的呈現方式、參與者的心境等,都跟傳統正念有很大的差異。清楚了解這樣的差異,在面對正念領域的人事物時,將有助於判斷與明辨。
覺察身體,是聚焦在身體變化的感知。溫柔地將注意力停留在整個身體的覺察,領受整個身體的感覺,觀察身體裡或細微、或顯著的變化。如果你坐得比較久一些,酸、麻、脹、痛的感覺都可能漸漸浮現出來。面對這些不舒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