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身體,是聚焦在身體變化的感知。溫柔地將注意力停留在整個身體的覺察,領受整個身體的感覺,觀察身體裡或細微、或顯著的變化。如果你坐得比較久一些,酸、麻、脹、痛的感覺都可能漸漸浮現出來。面對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截斷壓力循環,讓頭腦暫時斷線,準備接收新靈感。
2021年11月,中心的胡君梅 老師、姚怡君老師與黃智瑄老師,為三星與關係企業的同仁們,帶來一場『啟動腦袋新哲學』的正念工作坊。經由生動活潑又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同仁們更了解正念是什麼,以及覺察與思考的差異,用最少的時間給同仁有感的體驗與好用的知識。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推薦正念減壓(MBSR)是給癌症病人的首選培訓。本文將從實務的角度,分享正念減壓訓練對癌友的三大助益。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癌症病人最常經歷,且經常持續很久的一種不適症狀(Banipal et al., 2017)。這會造成癌友諸多層面上的困擾,如身體、心理、情緒及認知等,更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憂鬱症會是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一名的疾病。隨著國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逐漸增高,社會大眾慢慢理解罹患「憂鬱症」是生病,但也因為理解的程度不一,容易把「憂鬱情緒」和「憂鬱症」混為一談。
2024年5/26-6/2舉辦一個七日的靜修營(retreat),80歲的卡杯杯邀請上百位他認識的正念老師齊聚一堂,不收學費,並且申明活動中早晚都要唸誦英文版的《心經》。 卡杯杯在靜坐時,會有很多話語的教導,尤其是在開頭階段。有些是他有感而發,有些是學習的重要歷程,例如:他分享了learning→growing→healing→transforming的歷程。他不斷地要求我們,感受自己的人生功課是什麼(kamic assignment)。他說「覺察是一種超能力」,也提到「正念不只是單純的美好,更是要在覺察中直視不公不義,並採取有智慧的行動」,我很深刻地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殷切地期盼。
很多時候我們對專注力的觀點太過窄化,覺得只有運用在讀書是有意義的。專注要要有最佳發揮不是渾然天成,也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而是有相當條件的。以下說明6個專注力發揮的決勝關鍵。
讀書時的專心,是專注於思考、理解、組織、記憶,100%的頭腦活動。對身體基本上是沒有覺察的,這般的專注身體經常是緊繃的,也許還會間歇性地憋氣,因此專注之後的身體印象就是累!
正念練習對許多心理病症很有療效,許多心理專業人士會善加運用,協助病人邁向療育。但正念2500多歲,認知行為治療60多歲,兩者的年紀真的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