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正念與傳統在許多地方是不相同的,例如:發展歷程、核心目標、進行方式、老師的特質、師生之間的位階、課程對外的呈現方式、參與者的心境等,都跟傳統正念有很大的差異。清楚了解這樣的差異,在面對正念領域的人事物時,將有助於判斷與明辨。
確定你是不是真的想讀書。很可能的情況是「不想,但必須」,如果是這樣,最好的策略是……認命。估計你可能沒剩多少時間了。
和解很重要,無論是跟自己、他人、這個世界或我們的人生和解。因為人生有不少狀況,會讓我們產生例如:痛苦、怨恨、憤怒等,很多複雜的情緒。所以,當我們提及「和解」、「和平相處」或「修補關係」,有一些層面是非常重要,值得去探索的。
正念是培養覺察能力,察覺到自己的慣性、是否被困在過去與未來,接著帶著開放、接納、非評價的心,透過將注意力帶回當下的身體感受,讓身心達到平衡與穩定。選手在賽場上可能卡住的時刻……首先,要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或想法被困在了過去或未來(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上述情境與想法可能自己沒注意到,但卻正在發生),然後深吸一口氣,透過平常的正念練習,將注意力焦點放在習慣的身體部位,問問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2010年我從美國學習回來,認真要把正念減壓引入台灣時,面臨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沒有中文練習音檔。正念減壓的練習音檔有4個,每個都45分鐘。換言之,當時我需要把音檔寫下英文逐字稿,翻譯成中文,再加以錄音。這是極為龐大的任務。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自述在30歲之前一直生活在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中,情緒低落,不時萌生尋死的念頭。29歲某一天夜晚,他充滿恐懼驚醒並瀕臨崩潰,「我無法再跟自己活在一起了。」內心反覆出現這想法,突然間他意識到這想法不對勁,心想:「如果我無法再跟自己活在一起,那代表我是兩個人,『我』和那個受不了的『自己』?他們之中說不定只有一個是真的。」
我講到一半,心裡突然覺得:這是什麼碗糕!!於是,我突然停了下來,對著學生說:不,不是這樣的!就這樣,我開始和學生分享自己如何從正念看見自己,分享著自己如何在評價與比較中長大,
我把正念運用到洗碗、拖地、等人,隨時可以找到自己。正念讓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學習正念後很容易看見事情的由來,生活變得簡單。
這四位大師對於我們後生晚輩能輕易學習到正念,均有莫大的貢獻。然而除了這四位,當代正念得以發展,還有全球很多師長齊心齊力的付出與推動,有的人很有名氣,有的人沒沒無聞,我們都由衷讚嘆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