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如何影響你的大腦?

2025-02-10 郭麗珊 正念老師 彙整
研究篇名: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raining modulates striatal and cerebellar connectivity「正念減壓訓練調節紋狀體與小腦的連結性」研究文獻摘要


研究作者:Santarnecchi, E., Egiziano, E., D’Arista, S., Gardi, C., Romanella, S. M., Mencarelli, L., Rossi, S., & Reda, M.
 

文獻出處: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2021), 99 (5), 1236-1252.

 

 

小編出現,幫忙註解

如果你完全看得懂標題,就可以直接跳過這段啦。看到「紋狀體」、「紋狀體與小腦的連結性」這些專有名詞有沒有頭大? 小編來幫忙囉~


一、紋狀體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紋狀體是大腦結構的一部分,形狀類似條紋因而得名。紋狀體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大喔,例如:
  1. 運動控制 ,身體能不能做某些動作很多是紋狀體在控制的喔。

  2. 獎勵與動機 ,日常的愉悅感、獎勵學習、動機驅動和紋狀體有關,甚至影響了對於食物、社交、成就、毒品等刺激的反應喔。

  3. ​習慣與重複性的學習, 紋狀體與習慣形成、重複性行為有關,例如,當你學習開車、彈鋼琴,或形成日常習慣時,紋狀體會逐漸接管這些動作,使它們變得自動化。

  4. 認知功能與決策 ,紋狀體與前額葉皮質有廣泛連結,涉及計畫、決策、衝動控制等認知功能。

  5. 紋狀體與很多疾病相關,例如:強迫症、成癮行為、過動症、巴金森氏症等。

 

二、小腦在哪兒?有什麼做用?

小腦位於大腦後方、腦幹的上方,約占大腦總體積的10%,但卻擁有超過50%的大腦神經元喔,可見必定任務繁重啊!小編研究後發現小腦的影響層面真多耶,包含:
1. 運動控制與協調,原來我們身體的動作可以平衡、協調、穩定、甚至不斷修正到精準流暢,都是小腦的作用耶。

2. 時間與時機點的感知+動作節奏的整合,小腦受損可能會導致講話含糊不清時機點抓不到,也會在過馬路時無法預測迎面而來的車子大約何時會到,甚至很難在跑步時維持穩定的步伐。

3. 認知功能與情緒調節,近年來,研究發現小腦不僅僅負責運動,還參與高層次認知功能,例如注意力、記憶、情緒調節等。小腦皮質與大腦的前額葉有連結,影響注意力與記憶的功能。小腦與大腦的邊緣系統有連結,直接影響情緒的穩定性。研究顯示,小腦功能異常與焦慮、憂鬱、自閉症、思覺失調等心理疾病有關。此外,小腦還幫助我們根據環境變化調整行為,讓我們不至於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三、紋狀體與小腦的連結性,又是什麼呢?

再給小編一點時間,別忘了這篇研究探討的是:MBSR與紋狀體與小腦的連結性,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兩者的關聯吧。

以前大家都以為紋狀體和小腦沒啥關聯,但近期的研究發現它們真是哥倆好,它們都參與了運動控制、動作學習與認知功能,但各自負責不同的部分,舉例來說,紋狀體決定「該不該做這個動作」(運動的選擇),小腦決定「如何優化這個動作」(運動調整)
此外,紋狀體負責長期習慣養成,如「自動化」動作。而小腦負責短期調整與校正,如「立即修正」動作。
 

四、看得出來兩者的合作很重要吧,也就是紋狀體和小腦的連結,越暢行無阻越好。這帶出來這份研究所提的問題:正念減壓訓練,對於紋狀體和小腦的連結狀況,有幫助嗎?

你以為只有這麼簡單嗎?那就低估了這篇研究啦,本研究在確定MBSR對部分腦區有改變後,研究者還進一步做第二層全腦有效性連結分析,包含:腦島(Insula)、楔前葉(Precuneus)、視丘(Thalamus)與疼痛處理相關的腦區(Pain Matrix)、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等等!


這篇了不起的研究,遠遠超出小編可承受的範圍,但我還是很努力讓大家看懂啊!(其實是自己先搞懂啦)以下摘要這份研究的概要,好奇全文的朋友請自行點入連結喔~

本篇研究全文連結點擊:<<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nr.24798>>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MBSR訓練對大腦神經網絡的影響,特別探討紋狀(Striatum)與小腦(Cerebellum)之間的功能性連結。雖然過去研究已顯示正念訓練可能改變大腦結構與功能,但紋狀體和小腦的具體變化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試圖回答:

  1. MBSR 訓練是否會改變紋狀體與小腦的功能性連結?

  2. 這些變化是否與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關?


 

研究方法

受試者共 45 名健康成年人,皆為正念初學者,隨機分配至兩組:

  • MBSR 訓練組(23人):參加 8 週 MBSR 訓練,每週 2.5 小時課程,每天 45 分鐘在家練習,第 6~7 週參與一次 7 小時的一日靜觀。

  • 等待名單對照組(22人):維持日常生活 (未參與任何正念訓練),但研究結束後可接受 MBSR 訓練,以控制可能的動機影響。

     

研究設計

受試者在 MBSR 訓練前後皆接受心理評估(焦慮、抑鬱、壓力等指標)。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測量大腦活動變化。研究設計兩種狀態下的 fMRI 測量:

  • REST(靜息態功能性連結):測量大腦在靜息狀態下的神經同步性。

  • MED(模擬正念狀態):要求受試者在掃描期間專注於呼吸與身體感覺,以模擬正念狀態。

進行局部連結性分析(Local Connectivity Analysis),比較 MBSR 訓練前後的變化。


 

研究結果(小編:部分呈現,全文還有更多)

參與MBSR課程的受試者在以下方面呈現顯著下降:

  • 擔憂水平(worry)(F(2, 44) = 2.23; p = 0.011)

  • 狀態焦慮(state anxiety)(F(2, 44) = 2.47; p = 0.034)

  • 憂鬱程度(depression)(F(2, 44) = 2.12; p = 0.032)

 

MBSR訓練後的功能性連結(FC)變化,
研究顯示參與MBSR訓練的受試者,其「區域同步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顯著降低:
 

  • MBSR組(F(2, 44) = 3.85; p = 0.003)

  • 控制組(F(2, 44) = 1.62; p = 0.073)




 

小編幫忙註解:

區域同步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用來評估大腦局部區域內的神經活動同步性(Zang et al., 2004)。白話文說,就是這個腦區自己內部特別活躍,自成一國,跟其他的腦區連結性較低。所以,ReHo下降可能代表這個腦區的活動從「區域固著化」轉向「更靈活的全腦整合」,使個體在情緒、疼痛調節及注意力調控方面更加靈活


 

研究結論

  1. MBSR 訓練後,大腦的功能性連結發生變化,特別是紋狀體、腦島、小腦的 ReHo下降,顯示大腦變得更靈活,不再過度活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腦區。顯示正念訓練可能透過神經可塑性影響這些功能。

  2. 前扣帶皮層(ACC)與紋狀體的興奮性連結減少,可能代表壓力調節機制的改變。

  3. 紋狀體的功能性重組可能與疼痛感知減弱、注意力調控增強有關。這可能與臨床研究發現的「正念減少焦慮、疼痛感知和自動思維」的效果是
    一致的。

研究摘要整理:胡君梅、郭麗珊


這篇研究的專業度已經接近腦神經科學家的等級,小編努力燃燒腦細胞,已經盡力消化了!如果還是覺得霧裡看花,請直接點開這個連結,直接閱讀全文。
全文連結:勇敢點這裡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