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正念的流行,很多人會把正念與冥想合放在一起或交互使用,不過深入探究會發現兩者在原本的意義上其實很不一樣。許多人以為冥想是東方的產物,實際不然,在西方早有不同形式的冥想。冥想的英文是meditation,而禪修的英文也是meditation。
剛開始練習正念時,根本做不了幾分鐘。一下子就有念頭想法跑出來,身體也不舒服,雙腳常發麻。根本無法享受所謂的專注當下,總是被身體的不舒服和來來去去的念頭,弄得更加煩躁不安。不過課堂上君梅一直告訴我們,試著與這不舒服同在一下下,允許念頭的來去,把它當作是訪客,歡迎光臨! 不管它是開心的、悲傷的、恐懼的、害怕的,就把它當作是訪客,不急著趕它走,允許它來、停留、離開。
這是一本實用有趣又可以實作的書。Google發展出來的正念培訓課程,第一次到亞洲是2015年在新加坡,我恭逢其盛,本書作者Marc Lesser正是三位帶領者之一。當時就特別喜歡他,因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種由裡而外的真誠。文中所描述的各項練習,也讓我回想起當時在Google新加坡分公司上課的場景。
呼吸覺察練習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正念練習,幫助我們培育不假外求的安穩。無論站著、坐著、躺著都可以做,在搭車、坐捷運、等電梯等等的空檔都可以做。從呼吸開始覺察,是我們最常選擇的入門方式。呼吸,誰不會?是的,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但是通常當我們會注意到自己「正在呼吸」,
最好笑的是這位老兄,他說上正念減壓課程賺不少錢!大家被他弄得丈二金剛。他開始細數給大家聽,以前一天要吃2包檳榔。學了正念,他把飲食靜觀運用到吃檳榔,慢慢咀嚼。
上課時,他雖然一張臭臉,一樣不上台不配合。午餐結束卻急著回去教室。隔天感冒了,已預約要帶他看醫生,他也堅持不能曠課,要上課不看醫師
正念減壓的學習由淺入深、由窄而廣,非常強調以實驗的好奇精神,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正念減壓基本上是體驗式的課程,每一個人都是親自參與各項練習,從自己的親身實作中開展獨特而重要的學習。
在國外,正念進入校園已有數十年,有效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減輕壓力;也幫助師長紓壓與降低工作倦怠,並應用在班級經營上,獲得更好的課堂管理能力。在台灣,2018年起,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與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合作,共同開展給國小老師系統性的正念師資培訓。經歷一年的正念教學之後,讓我們透過量化的數據,來檢視:在教學現場上,正念對國小孩子真的有助益嗎?
八週正念減壓課程結束後,我留下來當志工,舉凡中心的任何活動我都參加,包括規律地參與玉如帶領的團練,好讓自己一直保持與正念有連結。團練,是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很特別的傳統,據說從2011年君梅的第一個對外正念減壓團體結束後就開始了,當時都還沒有華人正念減壓中心這個機構。團練僅開放給上過正念減壓課程的夥伴,保持一起練習的動能。早期是每個月一次,後來調整為每周一次,然後再改為兩周一次。為擴大服務,2019年開始,從實體改為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