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不用冥想一詞?

隨著正念的流行,很多人會把正念與冥想合放在一起或交互使用,不過深入探究會發現兩者在原本的意義上其實很不一樣。冥想一詞多少隱約著神秘的語境,不太能清晰地界定其語意。
冥想不是東方才有
許多人以為冥想是東方的產物,實際不然,在西方早有不同形式的冥想。冥想的英文的用詞是meditation,西元二世紀時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利用出征空檔時,用希臘文在羊皮紙寫下十二篇省思短文,彙整成書後就叫作Meditations,中文普遍翻譯為《沉思錄》。
為什麼正念會跟冥想有關
冥想的英文是meditation,而禪修的英文也是meditation。正念的原創者是悉達多先生,這是佛陀的俗名,從傳統的角度而言,正念是禪修的一環,因此如果在佛教的脈絡下講「正念禪修」是對的。而在英文也常會有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表達方式。早期把正念引進華人界者,為避免宗教色彩,捨正念禪修而用正念冥想,開啟了把正念與冥想混用的狀態。
使用冥想的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冥想這個詞雖然沒有宗教色彩,但有神祕色彩,是個綜合且模糊的語詞。以當代正念最著名的正念減壓課程(MBSR)為例,如果meditation這個字直接用「冥想」一詞,那麼把正念帶入吃東西過程的eating mediation練習,就會翻譯成飲食冥想。這是指邊吃邊想什麼嗎?還是吃了之後會想什麼?實在不知所云。同樣的情況,把正念帶入行走過程的walking mediation練習,就會翻譯成行走冥想,這感覺就更詭異了。
彈性處理,表示無法一致
很多正念老師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當講到eating mediation時,會自動調整為mindful eating(正念飲食)。以此類推,當講到walking mediation時,會自動調整為mindful walking(正念行走)。這是善巧的教學彈性,但卻不適用於嚴謹的翻譯。2011年,當我開始翻譯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先生的經典巨著《正念療癒力》時,直接面臨這個問題。如果我也把此教學彈性放在這本書的翻譯上,meditation這個詞的一致性與精準性就不見了。
冥想的替代詞
長期的浸潤在卡巴金先生的學理中,我發現meditation這個詞用「靜觀」表示最貼切。靜觀,在中文中早就存在,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程顥先生的「萬物靜觀皆自得」,表達「寧靜觀察」之意。寧靜是心的狀態,未必是身體的樣子,因此當心夠穩定的時候,即便是動態身體也是可以寧靜觀察的。如此一來,在正念減壓訓練中的eating mediation就直譯為「飲食靜觀」,簡單到望文就可以生義,而且是正確的含意;而walking mediation就是「行走靜觀」。用靜觀一詞來翻譯meditation,不但可以精準表達,還可以前後一致,不用因為詞卡住就換來換去。
翻譯用詞的建議
當代正念很強調使用正確且現代化的語詞,下表呈現在不同情境脈絡下的用詞建議。
正念相關用詞翻譯建議表
英文詞彙 | 正念中常見的練習 | |||
狀態情境 | mindful meditation | eating meditation | walking meditation | sitting meditation |
無宗教色彩 | 正念靜觀 | 飲食靜觀 | 行走靜觀 | 靜坐 |
在佛教脈絡 | 正念禪修 | 食禪 | 行禪 | 坐禪 |
不建議使用 | 正念冥想 | 飲食冥想 | 行走冥想 | 冥想 |
延伸閱讀:〈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Mindfulness與Meditation譯詞多元化的問題〉
結論
傳統正念2500年前生於東方,近300年間傳到西方,近40多年前經卡巴金等人的演繹,而形成當代正念。近20多年從西方傳回東方。傳來傳去,如何能傳承原有的精神,又有現代的演繹;如何能兼顧源頭,又真心尊重不同宗教或無信仰的人,這是我們所在乎的。因此建議在當代正念的脈絡下,儘量不用語意不清的冥想一詞;如果真的需要用,改以靜觀取代冥想。這樣會更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會學得更愉快些。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