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宿五日止語|一場身心深度覺察的旅

2025-11-06 醫療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羅東博愛醫院 林郁涵 高專
不住宿五日止語|一場身心深度覺察的旅
不記得上一次,好好聆聽自己的身體與心靈是什麼時候了。這趟為期五天的正念練習旅程,記錄了我從掙扎、覺察到深度療癒的完整過程。透過密集的靜坐與動態練習,我重新發現了被日常忽略的身心連結,也找到了自我療癒的方向。

 

第二天的掙扎:當身體說「不」

課程第二天,是最艱難的關卡。那天我坐在「沙漠區」── 一個悶熱的角落。汗水不斷滑落,衣服緊貼在背上。動態練習半小時、靜坐半小時,循環不斷。身體的疲憊逐漸轉為壓抑,心裡的掙扎更甚。

那一刻,我多麼想逃回家。「我真的需要這個嗎?」「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辛苦?」疑問一個接一個冒出。就在這樣的掙扎中,我第一次正視自己習慣性的逃避模式,也終於明白,療癒的起點往往藏在不想面對的地方
 


小參的力量:每一次都是一對一的心靈對話

在最想放棄的時刻,我迎來了與大惠老師的第一次小參。那天,我焦慮地說著:「我坐不住,看到別人都能安靜靜坐,我就更慌了。」
老師溫柔地提醒:「觀照呼吸,與呼吸同在。」這句話成了我整個課程的錨點。每當思緒飄散,我就回到呼吸裡。

到了第四天的小參,對話更深入。老師細膩地察覺到我的掙扎,簡單卻深刻地引導我:「正念不是要達到某種完美,而是如實地與當下同在。」那一刻,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止語中有幾次個別小參的設計,讓每個學員都能在困境中即時被看見、被支持。那不是制式指導,而是一種貼身的陪伴。這樣的經驗,真是「受用無窮」。
 
延伸閱讀:<正念呼吸,一輩子的好朋友>


痠麻痛的轉化:無常的體現

靜坐時,身體的痠、麻、痛一波波湧現。起初我試著忍耐,希望它快點過去。但當我耐心地的覺察「看著」這些感受時,奇妙的事發生了── 那些疼痛竟像「仙女棒」般,一觀即逝

到了第四天,我學會了不再與疼痛對抗,而是透過呼吸經驗它的變化。當我願意完全地感受那個痛,非評價、不逃避,疼痛反而開始轉化。這時我真正理解「無常」的意義── 痛不會永遠存在,喜樂也一樣。一切都在流動,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延伸閱讀:<正念減壓訓練,有助於緩解疼痛>

 

時間與空間的禮物

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充裕的時間讓我能深度探索自己。因為沒有比較,也沒有匆忙,我能以自己的節奏練習。長時間的練習讓我學會不急不躁地接納身體的回饋,也理解了── 今天的經驗,不代表明天的體驗。

每一刻都是全新的,每一次練習都是獨特的。當我放下「達成目標」的焦慮,才真正開始活在當下
 
延伸閱讀:<活在當下,需要正念才能落實>

 

第四天晚上:深度療癒的奇蹟

「探詢」練習中,我體悟到── 情緒若未被看見與處理,就會層層堆疊,如同地層般越壓越深。我們以為時間能沖淡一切,其實只是被掩埋得更深而已。

當老師引導我們回憶不愉快的事件時,我驚訝地感覺到,心臟仍在微微顫動。那些我以為早已放下的事情,原來仍在身體裡
透過呼吸的引導,我想像呼吸是一列列車,載著我穿越記憶。試著與過去的事件、那些人、也與自己對話。

靜坐結束後,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那是一種深層的釋放,我想,那就是療癒的力量
 
 

療癒:從名詞到動詞

過去我以為「療癒」是名詞,是別人能給予的東西。但那個夜晚,我明白療癒其實是一個動詞── 是主動參與的過程,是選擇面對的勇氣。

真正的療癒無法由他人代勞,它是一場內在的工作。別人可以陪伴,但走進內心、理解與修復,終究要靠自己。正念,給了我這份力量。


通勤版課程:在現實與修煉間找到平衡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必須仰賴先生照顧家裡,也非常感謝先生的全力支持。完全斷絕通訊並不可能── 我需要知道孩子是否平安。通勤版課程的彈性讓我能在確認家中狀況後,安心投入練習。這樣的安排減少了牽掛,也讓我更能專注當下。

我也誠實地承認:若完全斷絕手機,我可能撐不過五天。接受自己的限制不是軟弱,而是智慧。能在可行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正念不是要我們逃離現實,而是學會在現實中修煉定期清理內在的雜訊,就像整理家裡一樣重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回到內心,就是最基本的照顧。
 
延伸閱讀:<線上止語營|學會與過度換氣和平共處>

 

正念與生活型態醫學的結合

透過靜坐的深度覺察,我發現「腰真的需要去看醫生了」。以往我總用「太忙、沒時間、應該沒事」來逃避。這次,我願意誠實面對身體的訊號。

我意識到,正念其實自然帶動了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
生活型態醫學,是羅東博愛醫院長年推廣的健康生活型態。從飲食、運動、正向社交連結、睡眠、拒絕有害物質到壓力管理。這些讓我在學習正念後,更能自然地活出來。

這些改變不是被要求的,而是從內心自然流出,像是身體自己在說:「我需要被自己照顧。」
正念的優勢在於:它不要求你一次改變所有事情。它讓人「不自覺」地走進去改善生活形態,避免一次性要求全部改變而導致崩潰。這是一個溫和而持久的轉變過程。帶著正念,走入更寬廣的世界
 
 

對醫療場域的思考

這次經驗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正念帶給同事同仁?醫療現場高壓、耗竭,照顧者常忘了照顧自己。若能透過正念培養內在穩定與覺察,也許能減少職業倦怠,提升照護品質。
 
延伸閱讀:<醫療專業人員與實習生的正念訓練:隨機對照試驗的統合分析>


 

五日止語結束,正念練習開始

五天的止語雖已結束,但正念的練習才剛開始。我希望自己能帶著這份輕盈與覺察,回到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回到當下的邀請;每一個當下,都是重新開始的可能。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