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不聽話,還是爸媽焦慮了:正念支持父母,建立溝通的彈性

2025-10-29 郭麗珊 正念老師
是孩子不聽話,還是爸媽焦慮了:正念支持父母,建立溝通的彈性
有一天,我鼓起勇氣,請家裡的孩子寫下:「你希望媽媽改進的地方是什麼?」孩子瞪大眼問:「妳是認真的嗎?那妳不要生氣喔!」
結果,11歲的他寫下了這份「媽媽調整清單」:
  1. 太愛干涉我的事
  2. 一直催我
  3. 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4. 不讓我選飯店
  5. 雷點超奇怪
  6. 聽力障礙,有時候叫妳都沒反應
看著這份清單,說實話,我有點受傷,有一股衝動想辯解這些「干涉」都是有原因的,例如:聽力障礙是因為不想罵你,所以裝作沒聽到…。然而,站在孩子的立場,他反映的是最真實的感受。這份誠實的清單真是讓我好氣又好笑。家中有孩子是歡樂的來源,同時也最容易觸動爸媽內心的焦慮與擔心。
 
 

干涉的背後:是愛?還是父母的焦慮?

在早期農業社會,父母威權的時代,干涉孩子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在這個AI世代,孩子吸收的外來訊息遠比我們多,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希望爸媽「不要干涉,多給支持」。

這確實非常挑戰做父母的教養觀念,更顛覆了我們的成長背景。

父母最頭痛的議題莫過於此:孩子不希望我們干涉,但如果不介入,他出事了怎麼辦?!
我知道,許多父母看到這裡會想:「我們管教孩子有什麼不對?出發點都是愛,只是方式不同罷了。」

親愛的爸媽,其實你並不孤單。你是否也曾在狠狠吼罵孩子後,後悔剛剛說話太兇?是否也曾在夜裡看著孩子天使般熟睡的臉龐,心裡愧疚著「我應該坐下來好好聽他說的…」?這些干涉與吼罵的背後,隱藏的究竟是愛?還是我們內在的焦慮與不安?這真的需要我們貼近自己的內心底層

 延伸閱讀:<家長|正念陪伴孩子面對恐懼>


 

為什麼溝通總成衝突?辨識焦慮的觸發點

在親子互動中,需要溝通的時刻,往往都不太舒服。也許是:
  • 孩子表現不如爸媽的預期。
  • 爸媽的管教方式讓孩子閃躲、逃避,甚至討好。
  •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但孩子想要的是爸媽不要干涉太多。
試想這個情景:時間來到早上7:20,學校7:50算遲到。你看著眼前的小孩還穿著睡衣,一臉不慌不忙。

此時,你自己的心跳聲越來越大。你感覺頭一陣熱、呼吸變淺、胸口發緊。於是你開始大喊:「快點!不然要遲到了!」、「你看時間了沒?!」而孩子的表情,從淡定轉為煩躁、不耐煩、跺腳…!

這就是焦慮觸發的現場!

當孩子起床不如預期、學習方式不如所願時,失望、焦慮與擔心的情緒便會湧上心頭。若沒有被自己接住,這些情緒往往會轉化成指責、催促或爭執,讓溝通焦點偏離了事件本身此時,孩子或許需要的是規範,但父母更需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調節情緒

延伸閱讀:<情緒管理是有方法可循的>
 


正念支持父母:安頓自己的三個小練習

當我們快要爆炸時,罵完只覺得頭昏腦脹、血壓升高;不罵卻又壓抑在心裡,更糟。

正念=覺察。它的核心是「連結」,是「人在心在」地照顧好自己。
正念支持父母,讓我們從傷身的「自動化的反應」(Reaction),轉變為「有覺察的回應」(Response)。這需要正念練習的功底,它不會是「轉念」就一蹴可及的,我們大腦的反應迴路,需要鍛鍊

不過別擔心,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爸媽。我們都是在挫折中學習如何安頓自己,這不是對孩子投降,而是選擇了一條雙贏的道路。


練習一:覺察焦慮,不急著反應

下一次當孩子讓你快要爆炸時,試著先問自己:「我現在的生氣、憤怒,是針對孩子此刻的行為,還是源於對未來的擔憂、焦慮?
焦慮往往不是關於當下的事,而是關於「還沒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能覺察到這一點,就已經從焦慮中,退後了一步 。


練習二:從掌控、干涉到連結,理解彼此的需求

焦慮驅動的對話,常以「你為什麼又……」開頭。但當我們願意慢下來,就能看見兩種真實的需求。以起床的情境為例:
  • 孩子的需求:也許是「我今天真的好累,爬不起來。」
  • 父母的需求:可能是「我上班會遲到,你必須早點起床。」
當我們有能量理解孩子的疲憊,同時也讓自己的需求被看見溝通就能從對立變成合作。這樣的一句話,比任何命令或催趕都更能讓彼此安心。當然,如果孩子每天都「很累」,那又是爸媽的另一門修鍊了。


練習三:建立溝通空間(情緒三步驟)

心理學家提及:「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空間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

正念練習,有機會為我們創造溝通的彈性與空間。當教養現場情緒上來時,試試穩定「情緒三步驟」:
  1. 感受身體:感受當下身體的感覺,是緊繃、發熱還是心跳加速?先回到對身體的照顧。
  2. 允許情緒:允許情緒流動,承認「我現在很生氣、很焦慮」,千萬不要假裝沒事。
  3. 覺察想法:覺察此刻的話語與想法,是來自「擔心、想像」,還是「真實的」威脅?
三步驟需要平常小小的互動就練習,大事發生時爸媽才能有穩住自己的力量,也才能有能力聽聽孩子怎麼說、說什麼。
如果你覺得,當下真的沒辦法這麼快聽孩子怎麼說,那麼請先選擇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別再給自己射第二支箭,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這些反思與檢討,需要在我們能量足夠時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延伸閱讀:<人生不會只有一場考試|正念教養陪伴孩子面對考後失落>




與焦慮共處,找回平靜的親子連結

爬不起來、早上責罵,或許是我們被「擔心遲到」或「害怕這樣的表現不好」所驅動,而掩蓋了真正需要溝通與協調是怎麼一起找到合適的睡眠時間與起床節奏。焦慮,其實是現代人最誠實的情緒。它提醒我們在乎、想做好,也害怕失去。

正念並不是要我們「不焦慮」,而是讓自己有能力在焦慮中保持穩定的覺察。
當父母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放下那條掌握一切的繩索,孩子就會感受到一種被允許的安全與勇氣。家,也不再是焦慮的戰場,而是一個可以彼此支持的場域。焦慮或許仍在,但它不再主導愛孩子的方式。而你,也能在每一次來回之間,慢慢找回那份被時間掩蓋的平靜與從容。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