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音檔最獨特的地方,在於發現腦袋瓜的想法在怎麼多,頂多分為四類 : 與過去有關、與現在有關、與未來有關、與想像有關。靜坐時,跟著本音檔的指引。念頭想法紛飛時,簡單分類,輕輕標記,念頭想法自然會少很多,比命名法還輕鬆,很有意思喔。
上課時,他雖然一張臭臉,一樣不上台不配合。午餐結束卻急著回去教室。隔天感冒了,已預約要帶他看醫生,他也堅持不能曠課,要上課不看醫師
這幾年心靈成長的概念有越來越熱門的趨勢,大家開始慢慢對冥想、靜坐與正念有一定的興趣,但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冥想是什麼?冥想與正念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這篇文章要來解析兩者的異同。
正念練習對許多心理病症很有療效,許多心理專業人士會善加運用,協助病人邁向療育。但正念2500多歲,認知行為治療60多歲,兩者的年紀真的差很多!
讀書時的專心,是專注於思考、理解、組織、記憶,100%的頭腦活動。對身體基本上是沒有覺察的,這般的專注身體經常是緊繃的,也許還會間歇性地憋氣,因此專注之後的身體印象就是累!
很多時候我們對專注力的觀點太過窄化,覺得只有運用在讀書是有意義的。專注要要有最佳發揮不是渾然天成,也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而是有相當條件的。以下說明6個專注力發揮的決勝關鍵。
隨著正念的流行,很多人會把正念與冥想合放在一起或交互使用,不過深入探究會發現兩者在原本的意義上其實很不一樣。許多人以為冥想是東方的產物,實際不然,在西方早有不同形式的冥想。冥想的英文是meditation,而禪修的英文也是meditation。
在國外,正念進入校園已有數十年,有效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減輕壓力;也幫助師長紓壓與降低工作倦怠,並應用在班級經營上,獲得更好的課堂管理能力。在台灣,2018年起,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與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合作,共同開展給國小老師系統性的正念師資培訓。經歷一年的正念教學之後,讓我們透過量化的數據,來檢視:在教學現場上,正念對國小孩子真的有助益嗎?
剛開始練習正念時,根本做不了幾分鐘。一下子就有念頭想法跑出來,身體也不舒服,雙腳常發麻。根本無法享受所謂的專注當下,總是被身體的不舒服和來來去去的念頭,弄得更加煩躁不安。不過課堂上君梅一直告訴我們,試著與這不舒服同在一下下,允許念頭的來去,把它當作是訪客,歡迎光臨! 不管它是開心的、悲傷的、恐懼的、害怕的,就把它當作是訪客,不急著趕它走,允許它來、停留、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