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練習可以增加大腦特定區域的灰質密度」研究文獻摘要
2025-04-14
郭麗珊 正念老師 彙整
研究篇名: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正念練習可以增加大腦特定區域的灰質密度」研究文獻摘要
研究作者:Britta K. Hölzel, James Carmody, Mark Vangel, Christina Congleton, Sita M. Yerramsetti, Tim Gard, and Sara W. Lazar
文獻出處:Psychiatry Res. 2011 January 30; 191(1): 36–43
偶爾這樣,可能只是太累了,或心裡頭惦記著太多事、或者當下注意力跑掉了。但如果這種情況越來越常發生,甚至開始影響生活節奏、情緒起伏或思緒清晰度,那就值得留意了。
因為這些日常中的小小異常,有時其實是大腦在悄悄提醒我們——灰質,這個負責記憶、語言與思考的腦區,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灰質負責很多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能力,例如:記憶、語言理解、專注力、情緒調節與決策判斷力。當我們長期處在高壓、焦慮或睡眠不足的狀態下,灰質的體積或濃度可能會出現變化,進而影響我們的日常表現,例如:
但別擔心,灰質不是只會「越來越少」。
研究發現,當我們經常學習新的技能、規律運動,甚至透過靜觀與正念練習,都有機會讓特定腦區的灰質濃度上升,促進大腦可塑性,讓思緒更清晰、情緒更穩定。
另外,在進入研究內容之前,小編幫幫忙跟大家一起了解:
~~~~~~~~~~~~~~~~~~~~~
接下來,內文開始:
過去有很多研究在探討正念練習前後,大腦結構的變化。很可惜的是,這些研究大多是用橫斷式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來比較「有正念練習的人」和「沒有的人」他們之間的大腦結構差異,都沒有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的方式。也因此,無法確定這些差異是正念練習造成的,還是受試者本來就有的。
許多文獻也指出正念對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例如:減少壓力、調節情緒與提升專注力,但這些改善是否會伴隨大腦結構的改變,也還沒有確切證據。
因此,這是首篇採用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的方式,比較兩組人的MRI(核磁共振造影)結構影像變化:
本研究共招募35位符合條件的受試者,分為兩組:
小編幫幫忙:
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是什麼?MRI是核磁共振造影,可掃描全身影像。而VBM是拿MRI影像去做統計分析的軟體工具。
八週正念減壓課程對大腦灰質濃度的影響,結果:
對照組在相同區域並未出現任何顯著變化。
小編幫幫忙:
後扣帶皮質(PCC):是預設模式網路(DMN)的一部分,與自我意識、內省、自我參照有關。PCC的灰質濃度增加,F值高達50.124,p<0.001,表示這個改變非常顯著。
顳頂交界區(TPJ):與同理心、理解他人想法有關。灰質變化顯示正念練習有機會調整我們如何看待他人、與人際互動。
小腦蚓部與腦幹區域:與動作控制、情緒調節與自律神經有連結。此腦區的灰質濃度增加,反映出壓力的調節能力可能變好了。
小腦左側第X葉與第VIII葉:第X葉控制平衡與空間感,第VIII葉則與注意力與情緒處理相關。正念練習覺察,覺察從身體入手,這些腦區也出現了灰質濃度的變化。
.png)
1.觀察(Observing):t(13)=4.218,p=0.001。在課程結束後,受試者在「觀察當下身體、感覺、情緒與想法」的能力明顯提升。
2.帶著覺察的行動(Acting with Awareness):t (13)=3.665,p=0.003。
3.非評價(Non-judging):t(13)=3.580,p=0.003。
對照組在上述面向則未出現顯著變化。
(本研究內文到此結束。)
~~~~~~~~~~~~~~~~~~~~
小編幫幫忙:
大腦的可塑性,伴隨我們一生。透過正念練習,我們有機會培養出安穩的內在,承接生活中的忙碌與壓力。同時,也能減少無謂的內在焦慮與外在耗損,在高壓的生活節奏中,保有自己的清明與節奏。
然而,本篇文獻由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Sara Lazar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卻證實正念練習有助於提升大腦灰質濃度。對此,華人正念減壓中心的正念老師——姚怡君醫師特別向Sara Lazar本人請教,Sara也針對研究結果的差異三點回應如下:
一、主要差異在於兩項研究的收案對象不同:
二、健康受試者的海馬迴體積原本就較大,
海馬迴屬於大腦灰質區域,是情緒中樞邊緣系統中的關鍵部位。在影像學上,這些健康受試者的海馬迴體積可能原本就比較大,因此在前後測中較難觀察到顯著變化。
三、此外,2022年Davidson的研究雖未觀察到灰質的變化,
但未在論文中提及的是:其實白質出現了變化,並且也有觀察到大腦功能連結性的改變。
[1]2022年Davidson團隊的研究文獻連結:Kral, T. R. A., Davis, K., Korponay, C., Hirshberg, M. J., Hoel, R., Tello, L. Y., Goldman, R. I., Rosenkranz, M. A., Lutz, A., & Davidson, R. J. (2022). Absence of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from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wo combi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cience Advances, 8(20), eabk3316.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k3316
日後,小編也會跟大家一起研讀2022年Davidson團隊的這篇研究,待續~
本篇文獻出處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9271000288X?via%3Dihub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研究作者:Britta K. Hölzel, James Carmody, Mark Vangel, Christina Congleton, Sita M. Yerramsetti, Tim Gard, and Sara W. Lazar
文獻出處:Psychiatry Res. 2011 January 30; 191(1): 36–43
小編幫幫忙補充
我們才剛把手機放下,轉身就忘了放在哪;剛鎖好門,心裡又開始想:「我剛剛真的有鎖門嗎?」偶爾這樣,可能只是太累了,或心裡頭惦記著太多事、或者當下注意力跑掉了。但如果這種情況越來越常發生,甚至開始影響生活節奏、情緒起伏或思緒清晰度,那就值得留意了。
因為這些日常中的小小異常,有時其實是大腦在悄悄提醒我們——灰質,這個負責記憶、語言與思考的腦區,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灰質(Gray Matter)是什麼呢?為何重要?
大腦主要由兩種組織組成:灰質與白質。其中,灰質的分布特別集中在大腦皮質,也就是我們用手摸頭殼時,最靠近表層的那一層。灰質負責很多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能力,例如:記憶、語言理解、專注力、情緒調節與決策判斷力。當我們長期處在高壓、焦慮或睡眠不足的狀態下,灰質的體積或濃度可能會出現變化,進而影響我們的日常表現,例如:
- 記憶力變差、老是忘東忘西。
- 情緒容易波動,變得敏感、易怒或低落。
- 注意力難以集中,做事容易分心。
- 思考卡卡的,做決定也變得猶豫不決。
但別擔心,灰質不是只會「越來越少」。
研究發現,當我們經常學習新的技能、規律運動,甚至透過靜觀與正念練習,都有機會讓特定腦區的灰質濃度上升,促進大腦可塑性,讓思緒更清晰、情緒更穩定。
另外,在進入研究內容之前,小編幫幫忙跟大家一起了解:
研究設計中的橫斷式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與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是什麼?
- 橫斷式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在同一時間點對不同的人做比較。它適合探索不同族群的差異,但沒辦法知道變化的原因或方向(比如變化是來自練習還是其他因素)。
- 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在不同時間點對同一群人進行觀察。可以看到某種訓練或經驗前後的變化,但成本比較高,需要時間和重複測量。
-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研究主要內容,探討正念對於大腦灰質的影響與身心變化。
~~~~~~~~~~~~~~~~~~~~~
接下來,內文開始:
研究摘要
過去有很多研究在探討正念練習前後,大腦結構的變化。很可惜的是,這些研究大多是用橫斷式設計(cross-sectional design)來比較「有正念練習的人」和「沒有的人」他們之間的大腦結構差異,都沒有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的方式。也因此,無法確定這些差異是正念練習造成的,還是受試者本來就有的。許多文獻也指出正念對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例如:減少壓力、調節情緒與提升專注力,但這些改善是否會伴隨大腦結構的改變,也還沒有確切證據。
因此,這是首篇採用縱向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的方式,比較兩組人的MRI(核磁共振造影)結構影像變化:
- 一組是參加正念減壓(MBSR)課程的實驗組。
- 一組是等待名單中的對照組。
針對這一群受試者進行一段時間的前後測與追蹤比對,研究主要探討:
- 參與正念減壓(MBSR)課程後,大腦灰質濃度有顯著增加?
- 如果有,是哪些腦區出現改變?而這些變化是否與正念(mindfulness)或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的改善有關?
.png)
研究方法
受試者招募與分組
本研究共招募35位符合條件的受試者,分為兩組:
- MBSR組:原始共招募18位健康的成年人(男8人、女10人,平均年齡37.9歲),最終完成前後MRI掃描者為16人(男6人、女10人)。
- 等待名單的對照組:17人(男11人、女6人),平均年齡:39歲。
受試者納入條件
- 年齡介於25至55歲。
- 無任何身心科用藥。
- 過去6個月未參與過正念課程,過去5年內不超過4堂、一生中不超過10堂相關課程。
- 無MRI禁忌症(如金屬植入物、幽閉恐懼症等)。
- 願意完成整個八週正念減壓(MBSR)課程並每日執行回家作業。
影像資料收集與分析
MRI掃描:- MBSR組於課程前後兩週內各掃描一次。
- 對照組亦於約兩個月內完成兩次掃描。
研究介入的措施
- 正念減壓(MBSR)課程:為期8週,每週一次團體課(每次2.5小時),第六週安排一次6.5小時的一日靜觀。
- 課堂練習:身體掃描、正念瑜伽、靜坐,包含慈心(compassion)與非評價的覺察訓練。
- 回家練習:
- 提供45分鐘的錄音引導練習(身體掃描、瑜伽、靜坐),每日練習。
- 鼓勵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非正式練習(如吃飯、走路、洗碗、洗澡等)。
- 學員需記錄每天練習時間。
評估工具
本研究共採三種評估工具
- MRI影像:於課程前後各一次大腦核磁共振造影。
- 影像分析法:VBM統計分析,觀察大腦內負責記憶、情緒與專注力的腦區在正念訓練後是否產生灰質濃度的變化。
- 正念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評估五個面向:觀察(observing)、描述(describing)、帶著覺察的行動(acting with awareness)、非評價(non-judging)、非反應性(non-reactivity)。
小編幫幫忙:
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是什麼?MRI是核磁共振造影,可掃描全身影像。而VBM是拿MRI影像去做統計分析的軟體工具。
我們接著看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八週正念減壓課程對大腦灰質濃度的影響,結果:1.在研究者事先指定的感興趣腦區,分別跟情緒、記憶有關,分析發現:
左側海馬迴:在MBSR組內的前後測比較中,左側海馬迴出現顯著的灰質濃度增加(p=0.014)。對照組在相同區域並未出現任何顯著變化。
.png)
2.全腦探索分析(Whole Brain Exploratory Analysis),正念訓練後出現灰質濃度顯著增加的腦區有:
- 後扣帶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統計結果:F(1,29)=50.124,p<0.001。顯示非常顯著的變化,幾乎不可能是偶然出現。
- 顳頂交界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統計結果:F(1,29)=11.456,p=0.002。
- 小腦蚓部延伸至腦幹(Cerebellar Vermis Extending into Brainstem),統計結果:F(1,29)=11.292,p=0.002。
- 小腦左側第X葉與第VIII葉,統計結果:F(1,29) = 9.806,p=0.004。
小編幫幫忙:
後扣帶皮質(PCC):是預設模式網路(DMN)的一部分,與自我意識、內省、自我參照有關。PCC的灰質濃度增加,F值高達50.124,p<0.001,表示這個改變非常顯著。
顳頂交界區(TPJ):與同理心、理解他人想法有關。灰質變化顯示正念練習有機會調整我們如何看待他人、與人際互動。
小腦蚓部與腦幹區域:與動作控制、情緒調節與自律神經有連結。此腦區的灰質濃度增加,反映出壓力的調節能力可能變好了。
小腦左側第X葉與第VIII葉:第X葉控制平衡與空間感,第VIII葉則與注意力與情緒處理相關。正念練習覺察,覺察從身體入手,這些腦區也出現了灰質濃度的變化。
.png)
3.正念變化(FFMQ)結果
MBSR組在以下三個面向中,前後測出現顯著提升:1.觀察(Observing):t(13)=4.218,p=0.001。在課程結束後,受試者在「觀察當下身體、感覺、情緒與想法」的能力明顯提升。
2.帶著覺察的行動(Acting with Awareness):t (13)=3.665,p=0.003。
3.非評價(Non-judging):t(13)=3.580,p=0.003。
對照組在上述面向則未出現顯著變化。
(本研究內文到此結束。)
~~~~~~~~~~~~~~~~~~~~
小編幫幫忙:
F值是什麼?
F值(F-statistic)是在統計分析時用來檢驗「兩組以上資料之間差異有多大」。F值本身並沒有固定的範圍,但會透過對應的p值(顯著性)來判斷結果是否有統計上的「意義」,因此F值:- 數字越大,代表「變化越顯著、兩組資料差異越明顯(但必須看對應的 p值)」。
- 舉例來說,在這篇研究結果中:F(1,29)=50.124,就是非常高的數字,表示差異非常大,再加上p<0.001,所以前後測的結果是具有顯著的變化。
p值是什麼?
p值代表的是「這個結果會不會只是運氣好、剛好出現」的機率:- p值越小,代表這個變化越不是巧合。
- 在科學研究裡,p<0.05通常就被認為是「統計上顯著」。
- t值(用在t檢定)反映的是兩組平均數之間的差距是否大到可以被視為有意義。
- t值沒有固定上下限,但:
- 絕對值越大(離0越遠),代表差異越可能顯著。
- 判斷標準也是以p值為主:當p<0.05結果才算「顯著」。
小編結論
這篇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證據:八週正念減壓課程(MBSR),不僅能讓我們在心理層面變得更穩定、更能覺察情緒與行動,連大腦中掌管記憶、情緒調節與認知功能的腦區,也出現了實質、可觀察的正向變化。大腦的可塑性,伴隨我們一生。透過正念練習,我們有機會培養出安穩的內在,承接生活中的忙碌與壓力。同時,也能減少無謂的內在焦慮與外在耗損,在高壓的生活節奏中,保有自己的清明與節奏。
小編後記
2022年,美國心理學家、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教授Richard Davidson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兩項合併的隨機對照研究(Two combi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1],評估八週正念減壓課程(MBSR)對大腦灰質體積(gray matter volume)、灰質密度(gray matter density)以及皮質厚度(cortical thickness)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未能複製先前研究所報導的效果,也未發現MBSR課程後參與者出現任何神經可塑性變化的證據。然而,本篇文獻由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Sara Lazar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卻證實正念練習有助於提升大腦灰質濃度。對此,華人正念減壓中心的正念老師——姚怡君醫師特別向Sara Lazar本人請教,Sara也針對研究結果的差異三點回應如下:
一、主要差異在於兩項研究的收案對象不同:
- Lazar團隊的研究對象為身心壓力較大者,經醫師轉介參加正念減壓課程。研究當時並未排除具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診斷的個案,只排除正接受藥物治療者。
- 而Davidson團隊的研究對象則以健康促進為目的,選擇的是一般健康受試者,並已排除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診斷者。
二、健康受試者的海馬迴體積原本就較大,
海馬迴屬於大腦灰質區域,是情緒中樞邊緣系統中的關鍵部位。在影像學上,這些健康受試者的海馬迴體積可能原本就比較大,因此在前後測中較難觀察到顯著變化。
三、此外,2022年Davidson的研究雖未觀察到灰質的變化,
但未在論文中提及的是:其實白質出現了變化,並且也有觀察到大腦功能連結性的改變。
[1]2022年Davidson團隊的研究文獻連結:Kral, T. R. A., Davis, K., Korponay, C., Hirshberg, M. J., Hoel, R., Tello, L. Y., Goldman, R. I., Rosenkranz, M. A., Lutz, A., & Davidson, R. J. (2022). Absence of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from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wo combi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cience Advances, 8(20), eabk3316.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k3316
日後,小編也會跟大家一起研讀2022年Davidson團隊的這篇研究,待續~
本篇文獻出處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9271000288X?via%3Dihub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