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正念幫助孩子更專心、更穩定、快樂成長
2025-04-25
李國筠(凱莉)兒青正念老師

根據《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兒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僅為68分,明顯低於國際平均的75分,顯示孩子的幸福感正逐年下滑。對於Alpha世代(2013-2020年出生)的孩子來說,挑戰不只是課業成績,還包括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轟炸、3C誘惑與多重期待。除了知識性學習,孩子們更需要方法能幫助他們穩定身心、培養專注與心理韌性。
而「兒童正念」,即是一份我們可以送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禮物。
當孩子能夠貼近自己的內在感受,也感受到大人的溫柔接納與陪伴時,內心自然會建立起安全與信任,進而更願意表達感受、面對情緒。
延伸閱讀:《校園老師|勇敢表達,不留遺憾》
在中心每年寒暑假的兒童正念營隊裡,我們設計了一個特別的活動:「解憂雜貨店」,邀請孩子把自己的煩惱寫下來。這個活動孩子要能夠辨識並表達自己的煩惱,還能提出解方。這樣的前提是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天的正念練習,建立起對情緒與內在狀態的初步覺察與安全感。
那一天,孩子們圍成一個圓圈,分享彼此的煩惱,小小腦袋瓜裡,裝著各式各樣的壓力與疑問:課業的負擔、與同學相處不好、父母的爭吵,甚至是對未來的迷惘與焦慮。
我特別記得一位孩子寫下的話:「凱莉老師,妳上台上課都不會緊張嗎?我發現自己很容易焦慮,尤其是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耶。」
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我也常在與人互動時,感到一種說不出的不舒服,胸口悶悶的,但那時候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覺得那份感覺讓人難受又無從處理。直到長大後我才明白,這原來就是「焦慮」。從那時候起,我開始認識自我探索,慢慢找到照顧自己情緒的方法。
這樣的經驗讓我更加確信:「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在、理解並擁抱情緒,是一門重要的生命課題。」如果我們能早一點給孩子這樣的空間與資源,他們就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有方法與選擇如何照顧自己、設立界線,也更有力量去面對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帶國中體育班正念 》
現在有些國小老師也會帶兒童做些正念練習,曾經有老師跟我說,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有些家長會衝出來:「你不是學過正念了嗎?怎麼還在生氣?」,「再哭就去做呼吸覺察!」
這樣的話語實在是很不OK,會讓孩子誤以為有情緒是不對的,甚至對正念練習感到反感。
其實,當孩子情緒高漲時,比起要求他冷靜下來,更重要的是給他一份陪伴與承接。但,有些孩子(尤其是高年級以上)會覺得被陪在身邊很尷尬,父母可以保持距離、給予空間。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再邀請他一起正念練習使用所學。以下分享三種溫柔而實用的方式,幫助父母與孩子一起走上正念之路:
如果父母還沒學過正念,也沒關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聽音檔引導、一起練習,重要的不是姿勢正不正確、練習多久,而是陪伴的時刻本身,就是一種親子之間的連結與安心。
更重要的是,同儕的陪伴與分享能讓孩子感覺:「原來我並不孤單。」華人正念減壓中心的兒童營隊,每年寒暑假都會辦,許多孩子甚至在寒暑假都會複訓參加,老師專業又有愛心與耐心,是家長很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正念陪伴孩子面對考試》
孩子學習正念,有機會能在心煩意亂、壓力爆棚或堵住時,有一點方法知道該怎麼照顧好自己,可以回到身體,貼近並調節自己的感受。
這份能力,是一輩子的培育,孩子會記得:「有情緒是正常的,不是糟糕的,正念讓我隨手就有方法可以幫助自己。」進而提升孩子幸福、安定成長的力量。
參考文獻: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而「兒童正念」,即是一份我們可以送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禮物。
兒童正念是什麼?
兒童正念,就是以合宜適切的方式,將正念的練習與觀念教給兒童,讓孩子在溫和友善與有規矩的環境中學習正念,接近自己的感受,學會一些方法穩定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能夠貼近自己的內在感受,也感受到大人的溫柔接納與陪伴時,內心自然會建立起安全與信任,進而更願意表達感受、面對情緒。
學習兒童正念的五大好處
研究指出,兒童與青少年接受正念訓練後,能有效提升專注力與情緒調節能力(Schonert-Reichl et al., 2015)。以下是正念帶給孩子的五大具體幫助:1.提升兒童專注力與認知靈活性
每個年齡階段的大腦發展任務不同,透過正念練習可以增強孩子的認知彈性與專注力。研究顯示,小學生接受八週正念課程後,在課業與日常生活中更能集中注意力(Crescentini et al., 2016)。2.增強兒童情緒調節能力
透過引導,孩子學會在情緒升起時,先停下來,把注意力轉回呼吸、身體感受或當下的環境。這個「停一下」的時刻,是減少衝動反應、幫助情緒調節的關鍵。3.減輕壓力、降低焦慮感
孩子不見得會說「我壓力好大」,但行為會透露訊號:低年級的孩子變得愛生氣或躁動,中年級出現分心或沈默,高年級則可能拖延或衝動。正念練習幫助他們回到身體,穩定情緒,學會在壓力中調節自己。4.培養心理韌性與衝動控制
無論是手足吵架還是人際衝突,正念能幫助孩子在情緒爆發前按下「暫停鍵」,與內在連結更穩固。久而久之,他們會更有彈性地面對挑戰與挫折。5.促進人際理解與社交能力
從覺察自己開始,孩子會逐漸懂得尊重他人、設立界線,明白「我有情緒,別人也有」。透過正念,他們更能體會他人的心情與需要,改善與家人、同儕的互動關係。延伸閱讀:《校園老師|勇敢表達,不留遺憾》
.png)
兒童正念營──從發現問題到提岀解決方案
在中心每年寒暑假的兒童正念營隊裡,我們設計了一個特別的活動:「解憂雜貨店」,邀請孩子把自己的煩惱寫下來。這個活動孩子要能夠辨識並表達自己的煩惱,還能提出解方。這樣的前提是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天的正念練習,建立起對情緒與內在狀態的初步覺察與安全感。那一天,孩子們圍成一個圓圈,分享彼此的煩惱,小小腦袋瓜裡,裝著各式各樣的壓力與疑問:課業的負擔、與同學相處不好、父母的爭吵,甚至是對未來的迷惘與焦慮。
我特別記得一位孩子寫下的話:「凱莉老師,妳上台上課都不會緊張嗎?我發現自己很容易焦慮,尤其是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耶。」
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我也常在與人互動時,感到一種說不出的不舒服,胸口悶悶的,但那時候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覺得那份感覺讓人難受又無從處理。直到長大後我才明白,這原來就是「焦慮」。從那時候起,我開始認識自我探索,慢慢找到照顧自己情緒的方法。
這樣的經驗讓我更加確信:「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在、理解並擁抱情緒,是一門重要的生命課題。」如果我們能早一點給孩子這樣的空間與資源,他們就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有方法與選擇如何照顧自己、設立界線,也更有力量去面對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帶國中體育班正念 》

父母是孩子正念學習的推手?還是阻力?
現在有些國小老師也會帶兒童做些正念練習,曾經有老師跟我說,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有些家長會衝出來:「你不是學過正念了嗎?怎麼還在生氣?」,「再哭就去做呼吸覺察!」這樣的話語實在是很不OK,會讓孩子誤以為有情緒是不對的,甚至對正念練習感到反感。
其實,當孩子情緒高漲時,比起要求他冷靜下來,更重要的是給他一份陪伴與承接。但,有些孩子(尤其是高年級以上)會覺得被陪在身邊很尷尬,父母可以保持距離、給予空間。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再邀請他一起正念練習使用所學。以下分享三種溫柔而實用的方式,幫助父母與孩子一起走上正念之路:
1.父母的引導與陪伴
父母自己也有正念練習的經驗,就能自然地引導孩子。不需要要求孩子一次坐得很久,可以從輕鬆、短暫、好玩的練習開始,以「邀請」而非「命令」的方式陪伴孩子。如果父母還沒學過正念,也沒關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聽音檔引導、一起練習,重要的不是姿勢正不正確、練習多久,而是陪伴的時刻本身,就是一種親子之間的連結與安心。
2.在生活中自然帶入正念
- 正念練習,生活中即是覺察的時刻:
- 行走時:
3. 鼓勵參加正念課程或營隊
系統性的課程或營隊是孩子學習正念的好機會。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透過繪本、遊戲、身體律動、圍棋或是藝術創作,孩子可以用輕鬆自在的方式培養覺察力。更重要的是,同儕的陪伴與分享能讓孩子感覺:「原來我並不孤單。」華人正念減壓中心的兒童營隊,每年寒暑假都會辦,許多孩子甚至在寒暑假都會複訓參加,老師專業又有愛心與耐心,是家長很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正念陪伴孩子面對考試》
結論---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孩子學習正念,有機會能在心煩意亂、壓力爆棚或堵住時,有一點方法知道該怎麼照顧好自己,可以回到身體,貼近並調節自己的感受。這份能力,是一輩子的培育,孩子會記得:「有情緒是正常的,不是糟糕的,正念讓我隨手就有方法可以幫助自己。」進而提升孩子幸福、安定成長的力量。
參考文獻:
- Schonert-Reichl, K. A., Oberle, E., Lawlor, M. S., Abbott, D., Thomson, K., Oberlander, T. F., & Diamond, A. (2015). Enhancing cognitive an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simple-to-administer mindfulness-based school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1), 52–66.
- Crescentini, C., Capurso, V., Furlan, S., & Fabbro, F. (2016). Mindfulness-oriented medit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Effects on att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Article 805.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