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坐練多久,對心理健康與安適有什麼影響?
2025-10-10
郭麗珊 正念老師 彙整
研究篇名:Dose–response effects of reported meditation practice on mental-health and wellbeing: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靜坐練習劑量–反應效果對心理健康與安適的影響:一項前瞻性縱向研究
研究作者:Bowles, N. I., & Van Dam, N. T.
文獻出處: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5, 17(e70063). https://doi.org/10.1111/aphw.70063
小編的話:
近年有上萬篇關於正念與靜坐的科學研究,從減輕疼痛到改善焦慮、調節情緒,都有顯著的效益。
你是否也曾好奇過,到底要練多久、多常練,靜坐才會真的帶來明顯的改變?
在醫學與心理學中,研究者常用一種稱為「劑量–反應模式(dose–response model)」的方式,來了解「投入多少劑量」會帶來「多大的反應」。
2025年,有一篇研究把這個模式應用在靜坐練習上,想探討不同的練習時間與頻率,究竟能對心理健康與安適(well-being)產生多大的影響。
當然,研究結果並不是評估靜坐「是否有效」的絕對答案——畢竟,只要你有在練,身體與生活的變化自己最清楚。但這份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科學視角:它讓我們第一次,能夠量化靜坐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研究,揭開令人莞爾的發現。
~~~~~~~~~~~~
研究摘要
本研究找了1,052位練習靜坐(meditation)的人,2個月以內密集追蹤他們的練習狀況。2-4年後再追蹤一次。研究好奇:到底要花多少時間練習靜坐,才會真的在生活和心理健康上看到改變?受試者們的背景都不一樣,有些人已經練習靜坐好多年,累積了幾百或上千小時。而有些人可能剛開始練不久。這些練習經驗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安適。所以,研究在分析的時候,就已經先把這些「練習經驗的差異」排除──也就是用統計方法控制變項。讓不同經驗的人站在同一個基線比較。
研究後發現:練習得越多,效果就越明顯。而且不只是在2個月內看得到,幾年後仍然有效果。
- 心理健康方面(減少負面情緒、降低心理困擾):每個月大約18–33小時的練習(平均每天約練習35分鐘到1小時)就能達到有意義的改善。
- 安適(well-being)方面(提升生活滿意度、增加正向情緒):則需要多一些時間,大約25–41小時(平均約每天50分鐘到1小時20分鐘)。
延伸閱讀:<止語營|為什麼你都不滿足>
.png)
研究方法
設計與排程
本研究分為二個階段:- Phase 1(密集追蹤期):包含為期8週的前瞻性(prospective)追蹤練習。受試者需先完成基線調查(時間點0,T0),開放調查時間: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
- Phase 2(追蹤):在phase 1同意後續聯繫的受試者,會於基線後2至4年之間受邀完成另一份調查(T9)。
研究樣本的流動(participant flow)
- Phase 1有1,668人完成T0。其中1,052人(67.5%)同意加入本研究。
- Phase 2追蹤:T1–T8完成的受試者中,24人不同意再聯絡,46封email被退信。剩下名單中578人回覆(59%),405人未回覆(41%)。
研究的練習劑量(dose)怎麼算出來的?
為了建立靜坐練習量(dose)的量化基準,並分析靜坐劑量(自變項)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依變項)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研究團隊設計了三個劑量估算方式:Phase 1短期練習劑量,Phase 2長期追蹤練習劑量,以及一生累積練習經驗(Lifetime Practice)。
ㄧ、Phase 1:短期練習劑量(2個月期間),研究者每週問受試者三個問題:
- 這週是否有練習?
- 一週練習幾天?
- 每次練習時間多久?
效度檢驗:為了確認自我回報的靜坐時數可靠性,研究團隊邀請部分受試者(n=60)提供Insight Timer App的實際紀錄進行比對。
結果顯示兩者高度相關(r = .76;r = .73),顯示自我回報的練習資料具有良好信度。
二、Phase 2:長期追蹤練習劑量(2–4年後)
- 受試者先回報最近一個月的練習情況
- 一週有幾天練習?
- 每次大約練多久?
三、Lifetime Practice:一生累積練習經驗估算
在基線(T0)時,研究者另外收集受試者的過去靜坐資料,包括:
- 是否曾練習過靜坐,持續時間
- 最近一個月的平均練習頻率與每天時長
- 最近練習量與過去最活躍時期相比的多寡
- 是否使用輔助工具,例如:靜坐相關書籍或App
- 練習時最重視的目標,心理健康或靈性成長等。
- 先計算「最近一個月的總練習時數」(每週天數×每次時長)。
- 依據近期練得多寡進行加權調整(例:若最近練得少 → × 1.5;若最近練得多→ × 0.75)
- 最後乘上總練習月數,得到「一生累積練習時數」。
- 研究團隊進行靈敏度分析(sensitivity test)檢驗估算方法的穩定性。結果一致,顯示此方法的可靠性。以上成為後續分析中的核心自變項(dose),繼續探討靜坐練習總時數與心理健康、安適(response)之間的關聯。
心理與人格變項測量(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Measures)
為了評估靜坐練習劑量(dose)對心理健康與安適(response)的影響,研究同時採用了5份心理問卷。分別測量生活滿意度、情緒經驗、心理困擾、人格特質及靜坐動機。
- 生活滿意度問卷(SWLS),評估受試者對生活整體的滿意程度。檢驗靜坐練習是否能提升生活滿意度。
- 正向與負向經驗量表(SPANE),評估過去4週的正向與負向情緒頻率,反映情緒層面的安適感。
- 心理困擾量表(K10),測量焦慮與憂鬱等心理困擾症狀。
- 五大人格量表短版(BFI-2-S),衡量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及負向情緒性五項人格特質,用以分析人格特質是否會影響靜坐劑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
- 自編靜坐動機與目標量表,評估受試者的主要目的,涵蓋靈性成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專注力提升、人際關係及整體幸福感等面向,探討不同練習動機是否影響靜坐練習成效。
.png)
研究結果
共1,052人參與追蹤,納入者比未納入者年齡較大、累積練習時間較多,生活滿意度和正向情緒更高,負向情緒和心理困擾更低。練習約3.5年,累積練習時數約305小時,30%為初學者(<100小時)。
一、練習劑量
- Phase 1:平均5.2天/週、28分鐘/天,約 8.4小時/月。
- Phase 2:平均4.8天/週、33分鐘/天,約11小時/月。
二、劑量—反應關係(dose-respond relationship)
- 練習時間越多,4個結果(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心理困擾)都有顯著改善。
- 達到「明顯改變」所需的練習量:負向結果(情緒困擾):18–33小時/月(每天35–60分鐘)。正向結果(安適):25–41小時/月(每天 50–80分鐘)。效果可維持到2–4年後。
- 頻率vs.單次時長:練習頻率(每天有沒有練)比單次時長(一次多久)更重要,頻率的影響大約是時長的2倍以上。
- 影響效果的因素:經驗少的人,同樣的劑量帶來更快、更大的效果。負向情緒高的人,在練習後心理困擾改善幅度更大。心理健康為主要目標的人,在生活滿意度與情緒上的進步更明顯。靈性成長目標,長期來看,練習越多的人更重視「靈性成長」。
- 與既有課程比較:MBSR|MBCT(八週課程)平均總時數約25–39小時,與本研究情緒困擾與安適需要的練習量平均一個月18–41小時相近。
- 初學者通常比較快受益,進階者需要更高劑量才有相同進步。
- 靜坐App報告的「2–3小時就有效果」可能被高估,因為有高偏差與高流失風險。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以長期縱貫設計呈現靜坐練習劑量(dose)與心理健康、安適(well-being)之間的關聯,但仍存在某些限制:
- 非隨機實驗設計。
- 靜坐練習劑量屬受試者自選。研究無法完全排除「自我選擇偏差」。也就是說,練習較多者的心理狀態可能本就較佳,未必能斷定「多練導致效果更好」。
- 樣本流失:在長期追蹤中,部分受試者中途退出。這些退出者與留在研究中的參與者在年齡、累積練習經驗及心理狀態上略有差異,可能影響結果的代表性。
- 自我回報偏差。
- 靜坐劑量的資料(每日時長與每週頻率)依賴自我回報,可能受到記憶誤差影響。雖然研究團隊以Insight Time APP數據驗證,但仍存在誤差空間。
- 樣本代表性限制:雖為國際樣本,但93%受試者來自澳洲、美國、英國、歐盟與加拿大,多數為非宗教,無法代表全球所有靜坐族群。
- 估算信心區間較寬:在正向情緒模型中,估算靜坐所需練習時數的信心區間較大,顯示部分數據變異度高,需謹慎詮釋其穩定性。
- 測量範圍有限:本研究聚焦在生活滿意度、情緒經驗及心理困擾等層面,較適用於初學者與中階練習者。對於進階靜坐練習的深層面向(如,靈性成長、平等心、洞察、慈悲等),並未納入主要測量指標,可能低估了靜坐的深層效益。
~~~~~~~~~~~~~~~~~~
小編幫幫忙:
相關係數r=.76與r=.73的意義:這兩個數值代表相關性(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來衡量兩組數據的吻合程度。
- 第1個月:r= .76
- 第2個月:r= .73
- +1代表完全正相關(兩組數據幾乎一致)
- 0代表毫無關聯
- -1代表完全負相關(數據方向相反)
這意味著受試者的自我報告是可信的,整體練習劑量的資料具有良好的效度(validity)。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