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對慢性疼痛的幫助

2021-04-28 胡君梅 執行長
正念減壓對慢性疼痛的幫助

1979年,當卡巴金博士開始把正念減壓帶給醫院裡的病人時,慢性疼痛患者的變化正是他主要研究的對象之一。在他的正念鉅著《正念療癒力》一書裡,甚至有兩個章節在處理疼痛的議題(第22章與第23章)。對於有慢性疼痛者而言,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說到心坎裡。

2020年受台北榮民總醫院疼痛科鄧惟濃醫師的邀請與宋俊松主任的支持,我們展開專為疼痛病患的正念減壓課程,持續至今。
 


慢性疼痛常會有的身體反應 

疼痛,是很不舒服的身體經驗。疼痛的範圍極大,小到割傷或腳趾頭踢到東西,大到手術後疼痛、生小孩、幻肢痛、燒燙傷患者的極度疼痛等。疼痛的身體,最大的麻煩就是會帶來慣性的憋氣與全身緊繃。這是人類在面對疼痛常見的直覺反應,快速到很難察覺,我自己也是在學了正念而且長期泡在這領域,才清晰覺察到整個歷程。不幸的是,憋氣與全身緊繃這兩個慣性反應,對疼痛本身的緩解,不但沒有幫助,還會導致反效果,對疼痛病患而言不可不察。

 

慢性疼痛常會有的情緒反應 

慢性疼痛其實是種蠻「孤獨」的病症,因為外表看起來也許都好好的,檢查其它數值甚至可能是正常的,因此周圍的人很難長期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隨著長期揮之不去的疼痛,患者很容易有無力、無助、無望的感覺,甚至越來越憂鬱而需要服藥。好多時候會很想把疼痛的部位整個割掉丟掉,恨這沒完沒了的痛、恨這個痛讓生活變得這麼不方便甚至沒自尊!


慢性長期疼痛,猶如身處蒼白迷宮,不知去向。正念減壓訓練,幫助你找到方向,練習不讓疼痛與無助感無限輪迴。
 

正念減壓對慢性疼痛患者的幫助

正念減壓對於慢性疼痛患者可以產生三大助益,以下由實務觀察的角度與大家分享。有關科研取向的說明,歡迎閱讀鄧惟濃醫師撰寫的〈正念在慢性疼痛治療的介紹和應用〉一文。
 

重新建立起對身體的新認識

慢性疼痛病患對身體的印象,大約都集中在「痛」這個感覺。除了痛之外,對身體其它的感知顯得微弱。在正念減壓的訓練中,我們試著慢慢恢復患者對身體更多元的感知,除了痛之外,還有好多好多其它感覺,例如 : 痠、麻、癢、脹、爽、鬆、緊等等。透過一周一周的練習,從全然的陌生到漸漸熟識,對身體有更全面的認識,疼痛於是成為身體感覺的一部份,而不再總是全部。身體的可操控感增加,對身體的友善程度也提升。

 

親自體驗痛而不苦

有個上課的畫面對我大概畢生難忘,那大約在第五堂課吧,靜坐了好些時間。我當然知道這是不容易的練習,但這次班上的氛圍相當沉穩,沒有一點浮躁的感覺。練習結束後我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後問:「剛剛有感覺到身體不舒服的請舉手,不論是痛麻痠脹」。所有人都舉手。

然後我再問:「在不舒服的過程中,有感覺到心裡面有煩燥/焦慮/緊張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這不是普通班,而是疼痛專班,此調查具有特別的意義。這表示他們的心,已經不會全然地被不舒服的感覺給勾住拉扯。身體可以不舒服,但心情或心境,不一定需要整個被牽連。心,不再捲入疼痛風暴時,風暴還在,但至少不會無止盡地擴大增強。寫到這裡,我自己都禁不住要多次深呼吸…….不容易啊!親愛的疼痛夥伴們……

延伸閱讀-實務經驗分享:〈給慢性疼痛患者的正念減壓

 

不過度擔憂未來,才有力氣面對現在

對長期忍受疼痛者而言,幾乎都有一個隱微的慣性,就是心不容易放輕鬆,大部分時候是懸著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身體舒服的感覺,會慣性地忽略或者輕視,因為「等一下疼痛就要來了」;或者在舒服時隱隱擔心「會不會不該舒服,等一下可能會更痛」,舒服好像變成是種預言式的懲罰。

活在對疼痛的預期中,好不容易不痛時,未能好好享受,而是擔憂害怕著,舒服時刻,就這麼輕易地被抹掉了。正念減壓的訓練,協助疼痛夥伴體驗並親自看見,這種耗盡太多力氣擔憂害怕的現象。如此才有機會,在覺察中看見自己正在虛耗時,才有機會即時為自己按下停止鍵,而這停止鍵也只有自己可以按。畢竟不過度擔憂未來,才有力氣面對現在。


 

結論

老實說,正念減壓的訓練不是降低疼痛,這是醫護人員的專業。我們做的是,是當疼痛難以再降低時,如何改善跟疼痛的關係,從疏離與厭惡的關係,調整為友善與親近。但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一點一滴地緩解,千萬不要期待一蹴可幾。正念減壓訓練,把心收攝回當下,享受每一個沒有疼痛的瞬間。而疼痛來時,不憋氣、不全身緊繃、不胡思亂想。於是,痛還是在,但至少比較沒那麼苦。痛苦,有機會變成痛而不苦


延伸觀看:〈慢性疼痛正念團體成員招募說明會錄影檔
延伸閱讀:〈緩和長期肩背疼痛,重新享受人生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