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SR師資培訓之MB2|我帶著自己回家了
2025-10-02
Marie Liu|業務經理

那個帶著覺察的我,能夠照顧我自己,
助我向下挖掘更多,直到找到我自己。
by Marie
助我向下挖掘更多,直到找到我自己。
by Marie
MB2開課前的我,人生再次陷入迷惘…
是的,再次。
這感覺並不陌生,最早開始已是十多年前了。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陸續有很多警示訊號,隔一段時間就會亮起紅燈,一開始感覺還好處理,當沙發馬鈴薯、學習、享樂、出國散心,可能會很快感到滿足。而越到後來,隨著更多的人生悲歡離合登場,訊號出現越來越頻繁,也越難被滿足,我需要更長的時間休息,卻仍經常感到被掏空。
我,遺失了我自己。
察言觀色成了我的生存模式
幼時因隔代教養,後來為了就學,在缺乏緩衝和時間適應的情形下,北上回到父母身邊生活。當時的我才五歲,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情緒需求,只會哭,而且哭得特別響亮。我的父母並不喜歡我哭,記憶中直至小學二、三年級真正交到知心好友前,我在生活中經常是小心翼翼,充滿不安且有分離焦慮的。在那段適應時期,察言觀色、配合聽話、壓抑成為了我的生存方式,也養成了這近四十歲的我,一部分運作自己的潛在模式。
.png)
壓抑的底層,哪一個是真實的我
察言觀色、配合聽話、壓抑,是不是聽起來很糟糕?但事實上也不盡然,我也有享受到它們帶來的甜頭,然而在自我探詢過程中發現,真正糟糕的是,毫無意識和覺察在使用這樣的模式生活,長此以往的把真正的自我往後放,包含真正的情緒、需求、價值和選擇,到最後已經分不清楚哪個是真正的我,哪些是我的?舉個例子來說,初到台北時有許多適應不良,如語言、飲食、生活節奏等,在家的我經常表現笨拙、反應慢,所以我常被唸笨,雖不是責罵的那種,可這標籤不知不覺的存在我某部分的自我認知裡,即便我有好成績或被誇讚時,我從未覺得自己是聰明的。
但某部分內心又對笨拙這件事很抗拒,希望得到家人的肯定,所以對在意的事自我要求特別的高,總看著自己不足的部分,經常抓著對自己不利的聲音,甚至也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
私下也曾用過笨來形容他人…然而,我也覺察到這些的他人,其實正也是我內在的抗拒,不願待見的某個的自己。
延伸閱讀:<不斷淨化自己的歷程>
標籤:煩惱的源頭
在上正念師資培訓MB2期間,我突然想起曾有親戚長輩說我很精,那時我有種被冒犯不舒服的感受,覺得對方為什麼這樣說我。回憶起這件事和當時的情緒時,我不禁笑出來,太荒謬了!
這本不是我盼望的嗎?怎麼被說聰明時竟生出排斥感?
原來,我的內在價值被笨的標籤給捆綁,自尋煩惱。然而,我真的笨嗎?我又真的精嗎?這兩者都不一定是事實,我更不需要它們來定義我自己。忽然發現可以自己釐清與鬆開一些想法故事,一下子感覺輕鬆很多,而這僅只是在我的多重宇宙中的其中一個,很多想法認知都可以再重新看看,哪些真正屬於我?哪些不是?或者我根本不需要。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己選擇。
延伸閱讀:<終於可以真切地活出自己>
.png)
MBSR師資培訓之MB2,勇敢地掀開不想直視的內心陰暗
隨著MB2探詢課程的安排,每週都對自我有更深的看見,有舒服的、有不舒服的,包含指認我不想直面的那些內心陰暗,每次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用不同深度地去慢慢地接近他們,也試著覺察和理解這些情緒、想法或事件,他們的底層是什麼?真正的我的情緒、想法和需求又是什麼?坦白說,一開始幾週上完課的夜晚我經常輾轉難眠,各種埋藏在內心底層的故事情節和情緒,一湧而出,它們也會在日常的突然間甚至夢裡跑出來。很多想法故事和情緒黏得很緊,一不小心很容易把不同事件但有類似情緒綁定,情緒更氾濫。
好在MB2課程安排就是需要做各種靜觀的帶領練習,所以課程期間必須經常做正式練習,每周也和夥伴固定練習探詢,而在反覆的練習中讓我更信任自己,學習的環境和夥伴們也讓我感到安全、不孤單。然後,還有讓我常感覺會通靈的君梅!可能那期間我還在思索的,有時在課堂中會突然得到解答。
療癒與轉化:回家了!
MB2於我,是個奇幻的旅程,好像那個覺察的我醒來了!曾經總覺得,到底何時能夠翻越兒時的傷和其副作用?但現在的我反而覺得,我知道她、看見她,並且接納她也是我的一部分。再一起邁向新的我,可以真正感受和體會自我療癒正念書中 Saki 博士所說: 「破碎但依然完整無缺」。幼時在鄉下,我的外公總在我難過哭泣時,牽著我出門散步,直到我平復。幾年前他離世後,勾起了所有我深埋在內心甚至潛意識的種種,這幾年我反覆在找尋自我的過程往返,又或者說某種流浪,彷彿像是又被外公牽著出門散步,直到走過了MB2,我終於感覺到心得到了平靜和踏實。
「是時候,該回家了!」
這次回程是我,牽著我自己。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