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Q沒有正念作基礎,幾乎不太可能

EQ是什麼?
對台灣人而言EQ這個詞應該不陌生,即便未必做得出來,至少也有模糊的概念。被認定EQ好的人,大多給人這些印象:脾氣很好不太會生氣、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人緣很好。
這些是令人羨慕的特質,也經常令人匪夷所思,「奇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EQ的原文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簡稱,中文為情緒商數。商數的概念是在某種衡量標準下,所計算出來的數值,因此EQ已經進入衡量階段了。如果往前推一步,只是描述狀態,其實應該用EI(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因此現今在比較嚴謹的場域,用EI會比EQ多。本文從俗用EQ。
對EQ的兩大誤解
有一次我去企業演講,會後有學員跟我說:「EQ好的人都很和善,隨時掛著微笑,好難喔!」。 哇、這不只是難,還是對EQ的嚴重誤解,隨時掛著微笑也太不符合人性了。
由此,我發現EQ很容易被誤解,其中這兩項最常見。
誤解一:EQ好的人都很和善。
拆解:
很多時候我們對外的和善,是害怕得罪、想討好、希望在別人心中留下某種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回家面對家人或是獨處時,又是另一個世界。這不能說是EQ好,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在外面撐得很辛苦。
誤解二:EQ好的人隨時都面帶微笑,沒有情緒困擾。
拆解:
連天氣都會有烏雲密布與雷電雨,身而為人要求自己隨時都面帶微笑,其實是蠻勉強的。EQ好的人未必隨時笑容滿面,但願意覺察、允許、承接自己所有的情緒,並妥善處理,包括適時求援。
EQ好的人,在生氣的時候比較不會傷人,尤其不會傷及無辜。難過的時候比較不會一直往下漩,會給自己停損點。焦慮的時候會謹慎行事,但不會過度緊張。簡言之,人類所有會有的情緒,EQ好的人都會有,但更有覺察而非不知不覺,更明白如何面對與處理,而非放任或壓抑。
完整的EQ輪廓
在《EQ II:工作EQ》這本書中,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為EQ勾勒出清楚輪廓,摘要彙整如下:
個人能力 (如何自處) | ||
一、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
二、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 |
三、動機 (motivation) |
|
|
|
社交能力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 |
四、深層同理 (empathy) |
五、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
|
|
很明顯地,需要先有個人能力,才能發展社交能力,而五大能力的編號是有次序意義的:
自我覺察 ⇒ 自我調節 ⇒ 成就動機 ⇒ 深層同理 ⇒ 社交技巧
.jpg)
EQ與正念的關係
從上可知,多數人看到的EQ大多在都深層同理與社交技巧,也就是EQ的外顯能力。然而這般的外顯能力,需要扎實的內在個人能力來作支撐,也就是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與成就動機。而內在個人能力的最底層的地基就是「自我覺察」。因此,發展這整個系統最關鍵的第一步,也是一路貫穿需要的,就是自我覺察。這裡清楚看到EQ與正念的交會,因為正念一整個就是在學習覺察,從身體的覺察、情緒的覺察、想法的覺察、行為的覺察、周圍人事物或其他一切的覺察等等,可以是無止盡的開展。
不同的是,EQ中的自我覺察,主要是在情緒層面。但老實說,單純情緒覺察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當情緒需要被覺察的時候,通常已經是偏負面了;而直接面對負面情緒大多數人是不喜歡或困難的。此外,情緒與想法黏在一起,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且無邊無際,情緒於是也跟著牽動。
卻乏對身體覺察的著墨與練習,讓EQ顯得抽象且難以長期落實。以正念為基礎,EQ會更容易學習與實踐。事實上,以我多年正念減壓課程的教學經驗,確實也發現正念越落實者,EQ不知不覺地會自然轉優。
結 論
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Peter Salovey,23屆耶魯大學校長),1989年與其同袍發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篇研究論文,開始扭轉大家對情緒的重視與正視,不再視情緒為理性的阻礙,亦不再僅以IQ掛帥。相對於IQ幾乎是天生的,EQ大多是靠後天培育。丹尼爾‧高曼將EQ極致地發揚光大,列舉成功快樂的關鍵更落在EQ好壞。
在EQ的培育中,自我覺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自我覺察剛好是正念練習的核心,因此正念減壓訓練確實可直接裨益於EQ的培育。
- 練習音檔: (9)靜坐(身體覺察,平等心),12分鐘
- 延伸閱讀:〈 緩和緊張焦慮,卸下盔甲更得自在 〉
- 延伸閱讀:〈 正念的四大根基 〉
(本文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所有,讓我們一起尊重智慧產出,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