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的學習由淺入深、由窄而廣,非常強調以實驗的好奇精神,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正念減壓基本上是體驗式的課程,每一個人都是親自參與各項練習,從自己的親身實作中開展獨特而重要的學習。
見證也參與到西方正念領域的大幅變化,給我很大的感慨與啟發。人生唯一確定不變的事情,就是變,需要仰賴的不是外國老師或機構的加持或認證,而是自己的實力
正念減壓課程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是教教靜坐、教教瑜珈、討論一下學習狀況而已吧? 如果你也真的這麼認為,誤會就大了。
本文首先綜覽當前正念與正念減壓的發展狀況。接著,本文詳細說明正念減壓師資培訓中,需要考慮的九個面向。
2014年卡巴金先生來台灣,有一個特別未對外開放的會議。在那個會議中,我分享一些粗淺的觀點,也提出一些討論,關於傳統佛教禪修與當代正念止語營的差異。之前在美國的MBSR師資培訓的受訓經驗是很特別的,當時有機會接觸到CFM當家名師Millisa,他同時也是位入世禪師。我受邀去參加他們的活動,體驗很不一樣,發現西方發展出來的retreat與東方傳統的retreat,從外觀、形式、內涵好像都不一樣。
隨著正念的流行,很多人會把正念與冥想合放在一起或交互使用,不過深入探究會發現兩者在原本的意義上其實很不一樣。許多人以為冥想是東方的產物,實際不然,在西方早有不同形式的冥想。冥想的英文是meditation,而禪修的英文也是meditation。
正念減壓課程發跡並發揚光大於美國,台灣的相關書籍幾乎都是翻譯的。有趣的是,正念其實是來自於東方佛教的修行方法,如何適切地翻譯mindfulness與meditation這兩個關鍵字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使用中文的學界與實務界才能用一個語詞指涉一組概念,而非隨各自偏好各自進行翻譯,形成多組語詞指涉同一組概念的現象。
本文刊載於《應用心理研究》58 期,以心理學大師亞隆的團體治療為對照,仔細區分正念減壓團體相對於諮商/治療團體的差異。
正念運用於受刑人的培訓,雖然已證實其效果,但所看的文獻大多是效能研究。正念培訓之課堂實際現場的執行狀況,很少被探討,但這部分其實是正念培訓是否有效的關鍵因子。在監獄執行的正念培訓與在外面的正念培訓,雖然都是教正念,但因為對象與環境的特殊化,根本的執行方式也需要做很大幅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