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時,錯誤的問句,導致心情更不好。不開心的時候,非常容易落入生活的慣性模式。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不爽時,最容易出現的慣性,就是心中不斷嘀咕「為什麼?」。
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困難,最普遍的用詞就是「壓力」了。廣義來說:當我們在乎的人、事、物發生變化時,就有可能會產生壓力。當你感受到壓力大,卻沒有好好面對這個問題,只是慣性拼了命壓抑感覺來完成目標、或一直鴕鳥心態,對於身心發出的警訊都視而不見,一旦壓力感超過自己能承受的臨界點時,平衡系統就會瓦解崩潰,身心的疾病也就跟著找上門了!今天要教大家如何用正念覺察來如實承接和轉化壓力,不壓抑情緒、不閃躲壓力,也不假裝沒事,即使壓力大也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
當我們遇到挫敗或事情不如意時,難免會悶悶不樂,有憂鬱的情緒,因此憂鬱情緒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之一。但如同天氣,一天的陰雨並不會造成重大影響,連日暴雨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災害。如果憂鬱的情緒過為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無法拉回甚至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上身了。
我們如何面對不開心,幾乎都是出於慣性。但既然是慣性,就會很迅速,跳過思考,不容易被覺察到。因此很少人會在這裡停歇,仔細瞧瞧自己是如何面對不舒服或不開心的狀況,大多視為理所當然。
快樂的人從來不會是跟自己失聯的人。與自己失聯,意味著不清楚自己的真實狀況,不明白自己的感受,一切矇矇的。與自己失聯的人總是會感到孤立無援,對自己無感,自然對他人也無感。這會導致很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自傷與傷人。
壓力,好像是現代生活狀態的代表之一。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自己的壓力,既然如此,對壓力有正確的認知就很重要了,本文探討對壓力常見的三大誤解。
外在壓力源與內在的壓力源不是獨立存在的,兩者會不停地交互作用。例如要求完美者,若工作量突然增加時,很容易覺得壓力山大。例如個性比較喜歡掌控者,對於變化的接受度通常很低
很多時候我們對外的和善,是害怕得罪、想討好、希望在別人心中留下某種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回家面對家人或是獨處時,又是另一個世界。這不能說是EQ好,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在外面撐得很辛苦。
從一個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到現在康復的過程中,我在中心的學習與服務已經6年了。真的很感謝君梅和中心每位夥伴們的支持和信任,讓我慢慢恢復信心,讓我認識什麼叫做選擇權,什麼叫做好好照顧自己,而不是一直壓抑自己,否認自己!